
电缆隧道监控系统介绍
3.6.2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
a) EPON系统支持的最大传输距离不小于10km;
b) 支持远程网管,ONU上电自动识别、故障管理等基本网管功能;
c) 支持网络风暴抑制功能、生成树协议、VLAN划分、组播、流量控制、优先级别划分等功能;
d) 设备端口可根据实际组网情况选择,局端OLT支持不少于200个远端ONU接入,终端设备ONU支持即插即用功能,提供至少1个EPON接口和4个10/100M以太网电接口;
e) 设备电源要求:宜双电源配置, -48V DC或24V DC;
f) MTBF≥50000小时,MTTR≤30分钟。
3.6.3 配电网载波
a) 载波通信的传输距离:架空电力线:>10km,地埋电力电缆:>2km;
b) 载波机应支持RS-232/RS-485数据通信接口,串口数据传输率支持300bps、600bps、1200bps、2400bps、4800bps、9600bps、19.2kbps等可选;
c) 载波机接收灵敏度< 1mV,接收信噪比优于 -3dB,动态范围> 80dB,最大载波发送功率应小于5W,工作频带或频点均在3k~500kHz范围内;
d) 载波机通信协议应支持主-从通信协议、透明数据传输、101规约、CDT规约;
e) 主载波设备必须提供通信管理接口,以监测此主载波和所管辖逻辑网络的从载波的运行状态;
f) 单台从载波出现故障时,故障范围只能局限于该故障节点,不能扩大影响到其他节点正常通信;
g) 信号输出功率要求:标称信号输出功率为1W 级,标称信号输出功率在3kHz 处不应超过1000W(60dBm),每十倍频程减少30dB,直到30kHz;30kHz 以上不超过1W(30dBm);
h) 自动增益要求:在载波线路上投入20~60dB 衰耗,应无误码产生;
i) 架空电力线的耦合方式宜采用电容耦合,支持相-相耦合和相-地耦合方式;地埋电力电缆的耦合方式宜采用电感耦合;
j) 应结合设备进线避雷器、结合设备出线避雷器和电力线数据传输装置屏蔽电缆进线避雷器三重防雷措施;
k) 设备电源要求:宜双电源配置, -48V 或24V DC;
l) 载波设备MTBF≥50000小时
3.6.4 无线通信
在此仅指对公网无线通信模块和网络的性能要求:
a) 无线通信部分应模块化设计,宜内嵌于终端设备中,具备自诊断、自恢复功能;
b) 通信模块应采用业界主流厂商工业级的无线通信芯片,数据读写次数不低于10万次;
c) 天线的阻抗应与无线通信芯片匹配,天线的增益应大于5.0dBi;
d) 通信模块MTBF≥50000小时;
e) 网络通道要求:应提供透明、双向、对等的数据传输通道,用户数据无需经过转换直接传输;
f) 网络安全性:无线公网应组建独立的APN/VPN私有虚拟专网,与通信运营商对接的通信设备放置在隔离区,通过防火墙予以隔离。通过身份认证体系拦截非授权设备接入。提供终端IP绑定机制,支持身份唯一识别。具有终端SIM/UIM卡号认证体系,可以拦截非法SIM/UIM登录。具备终端主叫识别机制,可以拦截非法指令;
g) 网络可靠性:电缆监测系统的通信平台的硬件配备采用集群机制,多台通信服务器保证多点接入量以及并发用户数,实现负载均衡,并实现多机备份。单点设备故障不影响整个通信网关的正常通信;
h) 网络实时性:信道数据采集的响应时间宜<5秒;
i) 网络扩展性:当接入数据采集终端规模不断扩大时,公网信道应具备可扩展性;
j) 经济性:在使用公网信道时,应充分考虑使用成本,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套餐方式。使用移动通信网络需支付每台终端的月通信费用,一般采用包月套餐。相对于其他多种通信方式,无线公网在某些场合其综合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需要对其建设费用和未来的流量费用做一个评估,只有在其建设维护使用成本低于其他方式的情况下选择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