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缆隧道监控系统介绍
2. 数据采集终端
2.1 功能要求
a) 可根据需要配置通信规约,建议采用IEC61850或IEC60870-5-104通信规约;
b) 支持多种供电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电池、220V/110V交直流、380V交流供电;
c) 支持多种数据传输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光纤、电缆、GPRS、wifi等;
d) 支持自动生成传感器或设备配置文件,满足主站系统自动进行设备加载的功能;
e) 支持自动生成地理信息需求的相关数据,实现主站系统自动更新GIS信息;
f) 支持web方式的人工传感器或设备的设置,便于人工或现场测试、维护;
g) 具备RS232/RS485接口和以太网络接口,具备RS232或以太网络维护接口;
h) 具备模拟量采集、状态量采集、接收并执行遥控指令功能;
i) 可接收主站对时信号对时。
2.2 性能指标
2.2.1 工作条件
a) 环境温度:-35℃~55℃;
b) 相对湿度:5℅~95℅无凝露;
c) 环境温度最大变化率:0.5℃/分钟;
d) 最大绝对湿度:29g/m3。
2.2.2 装置电源
a) AC220V,-20%~+15% 或
b) DC220V/110V,-20%~+15% 或
c) DC48V/24V/12V +- 5%
d) 最大功耗 ≤ 300mW(不含传感器及外设) 。
2.2.3 数据采集控制
a) 传感器或设备
1) 温度准确度:±1℃;
2) 湿度准确度:±3%RH(20%-80%RH);
3) 接地电流测量精度不低于1级;
4) 气体测量精度不低于5%(F.S);
5) 水位液位测量精度不低于5%(F.S);
6) 视频支持云台控制,夜视距离不低于15m
7) 身份识别不低于5m,无源
b) 遥信采集
1) SOE分辨率≤100毫秒;
c) 遥控
1) 输出方式:继电器常开接点;
2) 接点容量:AC220V 5A;DC48V 5A。
2.2.4 机械特性
a) 设备外壳防护等级不得低于GB4208-2008/IEC60529:2001中的IP43级要求;
b) 有关正弦稳态振动、冲击、自由跌落的参数等级见GB/T15153.2-2000中第4章规定。
2.2.5 电磁兼容性
a) 设备抗高频干扰、浪涌干扰、静电放电干扰、工频磁场和阻尼振荡磁场干扰、辐射电磁场干扰以及抗电源电压突降和中断性能按GB/T15153.1-1998中的III级标准执行;
b) 抗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性能按GB/T17626.4中III级标准执行。
2.2.6 可靠性指标
MTBF≥50000小时。
3. 电缆监测系统通信要求
3.3 总体要求
采用EPON技术的光纤通信网络或VPN专线及无线网络的组合
3.4 通信组网结构
电缆监测系统通信宜根据规模采用骨干层、接入层的分层结构,层次结构示意如下图所示:
图2 电缆监测系统通信层次结构示意图
a) 电缆监测系统通信骨干层宜充分利用输电网光纤通信网络资源,采用带100M/1000M以太网接口的汇聚设备,骨干层网络应具备路由迂回能力和较高的网络可靠性;
b) 电缆监测系统通信接入层采用EPON光纤通信方式,不具备光缆建设条件的可采用电力载波或无线GPRS作为补充;对采用无线公网通信作为信息传送通道时,应建立电力专用VPN通道,接入电缆监测主站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公网与电力专网的安全隔离措施。
3.5 通信方式
通信方式可采用光纤专网、配电网载波、无线公网等,其中:
a) 光纤专网通信方式宜选择工业级的以太网有源或无源光网络技术;
b) 配电网载波通信方式对于电缆网宜选择电缆屏蔽层载波技术;
c) 无线公网通信方式可选择GPRS/CDMA/3G等通信技术;
d) 无线专网通信方式宜选择符合国际标准、多厂家支持的宽带技术;
3.6 通信设备功能性能要求
3.6.1 基于工业级以太网的有源光网络
a) 接口类型要求:接口模块化设计,端口可根据实际组网情况选择。骨干环以太网交换设备光口不少于6个,接入以太网交换设备光口数量不少于2个,百兆接口不少于4个。以太网光接口以太网接口应符合IEEE 802.3的要求;
b) 网管功能要求:支持远程网管,可支持自动拓扑发现、故障管理等基本网管功能;
c) 转发速率的性能要求:在满负荷下,被测交换机可以正确转发帧的速率,转发速率应等于端口速率;
d) 地址缓存能力要求:交换机MAC地址缓存能力应不低于4096个;
e) 地址学习能力要求:建议交换机地址学习速率大于1000帧/s;
f) 时延要求:传输各种帧长数据时交换机固有时延应小于10μs;
g) 帧丢失率要求:在端口吞吐量情况下帧丢失率应为0;
h) VLAN划分要求:交换机至少应支持根据端口划分方式,具体要求见YD/T 1099中7.6规定;
i) 环网恢复时间:环形网络最长恢复时间建议通过每个交换机不超过50ms;
j) 优先级:交换机应支持IEEE 802.1p流量优先级控制标准,提供流量优先级和动态组播过滤服务,应至少支持4个优先级队列,具有绝对优先级功能,应能够确保关键应用和时间要求高的信息流优先进行传输;
k) 其他功能要求:支持网络风暴抑制、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安全WEB界面管理、密码管理、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异常告警功能、端口镜像等功能;
l) 设备电源要求:宜双电源配置, -48V DC或24V DC;
m) 设备的MTBF≥50000小时,MTTR≤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