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缆隧道监控系统介绍
1.2.1 数据采集终端
数据采集终端设备完成传感器数据的收集、传感器登记与注册、自动配置文件的生成、按需对传感器供电、视频设备的配置、VOIP等,并按照IEC60870-5-104通信规约,将数据重新打包,经EPON通过传输网络传送到主站系统。同时能够执行主站系统的遥控命令。数据采集终端设备可提供公务电话接口,支持VoIP,支持。
1.2.2 工作站
主要包括配调工作站、维护工作站、报表工作站等,运行用户界面程序,完成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
1.2.3 网络设备
主要包括主干交换机、数据采集交换机、WEB交换机、配调交换机、路由器、EPON等,负责系统各计算机、设备间的通信连接。
1.2.4 安全防护设备
电力专用隔离装置、纵向加密认证网关、硬件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远程拨号产品等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设备必须满足调自[2008]19号《南方电网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实施规范》中的设备选型规范要求。
1.3 性能指标
1.3.1 容量要求
a) 接入信息数据容量和节点容量应满足五年规划内的最大需求并留有冗余;
b) WEB浏览并发用户数不宜少于800个(特级供电地区)或400个(一级供电地区)或200个(二级供电地区)。
1.3.2 冗余性
a) 冗余配置节点可手动和自动切换,切换时间小于5秒;
b) 冷备用设备接替值班设备的切换时间小于5分。
1.3.3 可用性
a) 系统年可用率不小于99.99%;
b) 系统运行寿命大于10年。
1.3.4 可靠性
a) 系统中服务器、交换机等关键设备MTBF大于17000小时;
b) 由于偶发性故障而发生自动热启动的平均次数应小于1次/3600小时。
1.3.5 计算机资源利用率
a) 任何服务器在任意5分钟内,CPU平均负荷率小于35%;
b) 任何用户工作站在任意5分钟内,CPU平均负荷率小于35%。
1.3.6 网络负载
a) 在任何情况下,系统骨干网在任意5分钟内,平均负载率小于20%;
b) 双网以分流方式运行时,每一网络的负载率应小于12%,单网运行情况下网络负载率不超过24%。
1.3.7 信息处理
a) 遥测量综合误差不大于±2.0%(额定值);
b) 事故时遥信量正确率不小于99%;
c) 遥控正确率不小于99.99%。
1.3.8 实时性
a) 光纤通信条件下开关量变位由数据采集终端上送到主站小于3秒;
b) 光纤通信条件下模拟量越死区上送到主站小于5秒;
c) 公网通信条件下开关量变位由数据采集终端上送到主站小于30秒;
d) 公网通信条件下模拟量越死区上送到主站小于30秒;
e) 光纤通信条件下遥控执行命令发出到收到遥信变位返回时间小于5秒;
f) 90%的画面调出时间小于1秒,其余画面调出时间小于3秒;
g) 事故推画面时间小于3秒;
h) 画面实时数据更新周期为1~30秒(可调);
i) WEB发布的客户端实时告警比I区系统实时告警的时间延迟小于10秒;
j) 主站系统时间与标准时间误差小于1秒。